EBMT中国之声丨卢岳教授团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2/24 15:34:11

第一作者:胥方

通讯作者:卢岳


编者按:毛霉菌病是一组少见并且侵袭性强的真菌病,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毛霉菌病更加重了其诊治的难度。既往由于毛霉菌病难以快速诊断,常导致移植合并毛霉菌病的患者预后不良。在第50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上,我国陆道培医院卢岳教授团队胥方医生汇报了一项最新临床研究,分析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毛霉菌病的患者特点和预后因素。
 

研究方法

研究回顾性分析从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完成的430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分析其中合并毛霉菌病的患者特点和预后因素。

 

研究结果

研究共发现53例毛霉菌病患者(1.23%),其中46例临床诊断,7例确诊病例。男性29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31(3-65)岁。原发病分别为2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移植类型包括半相合移植39例,非血缘移植10例,同胞全合移植4例。
 

移植前一月内感染的8例,移植后感染的45例,移植后中位感染时间133(0-910)天。病原菌分别为Rhizopus spp. (n=25), Rhizomucor spp. (n=16), Absidia spp. (n=7), Cunninghamella spp.(n=4)Mucor spp.(n=1)。所有病原菌均是通过mNGS技术检测识别,标本来源主要为血液41例,无菌组织部位6例,其他非无菌部位(包括肺泡灌洗液,痰等)10例,其中血液NGS中位序列数为150(3-46276)。仅一例患者培养阳性。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39例,播散型6例,5例鼻眶脑型,2例胃肠道,1例皮肤软组织,其中有6例侵入中枢。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占85%。

 

所有患者感染前均有真菌预防,其中唑类药物预防占71.7%。真菌感染时处于粒缺状态的25例,急慢性GVHD19例,其余患者伴随复发,血栓性微血管病,病毒感染等。联合治疗43例(安必素+泊沙康唑/艾莎康唑),单药治疗10例,其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有6例。治疗总体反应率52.8%。
 

截止至2023年7月1日,中位随访时间65(1-1422)天,诊断毛霉菌病30天总体生存(OS)(60.4±6.7)%,2年OS(31±6.5)%,见图1。总共死亡36例,死亡原因分别为真菌感染21例,复发6例,GVHD6例,细菌感染1例,病毒性脑炎1例,消化道出血1例。

图片图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毛霉菌病的总体生存

 

进一步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播散性感染(P=0.03),侵犯中枢(P<0.01),二次移植(P=0.03),伴发GVHD(P=0.01),粒缺状态(P=0.03)为预后不良的因素,手术治疗(P=0.012)提示预后良好。多因素分析发现侵犯中枢(P=0.001)和二次移植(P=0.004)为导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毛霉菌病总体预后差,mNGS能快速提示病原菌,感染者侵犯中枢以及二次移植提示预后不良。

 

图片

通讯作者

卢岳 教授
陆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医师(副院长级)

北京血液学分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组成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6年10月赴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骨髓移植中心进修临床

截止至2023年底,已经累计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1500余例

Frontiers in immunology、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ilology of Blood Marrow Transplantation等杂志上发表SCI 10余篇

 

图片

第一作者

胥方

陆道培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 副主任医师

200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部,获医学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血液病基础研究。毕业后加入陆道培院士的医学团队,从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至今。

熟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擅长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移植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处理经验丰富。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血液学会议并多次有墙报展示。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干细胞移植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